以必胜信心迎接挑战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03-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会议结束后,身着靓丽民族服装的少数民族代表步出会场。本报记者 樊世刚 摄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夜细雨滋润了首都北京,也滋润着亿万国人的希冀与期盼。3月5日上午,20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齐聚人民大会堂,履行人民赋予的崇高责任。

  不平凡的2008年我们携手度过,金融危机的挑战我们并肩应对。拾级而上的人大代表们步伐坚定,言语中流露出迎难而上的勇气和信心。“希望国家在加大投入拉动内需的同时,要有远见卓识,拿出一大块来投入教育。”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代表看来,拉动内需与教育投入并不矛盾。因为教育不仅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也涉及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国家长期关注。

  同样的心声还来自绍兴文理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华代表:“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更要看到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具有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要高度重视和加大投入。不仅是基础教育上台阶,高等教育也要上台阶。”

  坚定必胜信心,勇敢面对挑战。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关注民生,让群众得实惠,为百姓谋福利。在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就业”、“优先发展教育”等词一再出现,国家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关切和重视彰显无遗。

  “使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要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温家宝总理饱含深情的一句句承诺,让不少代表濡湿了眼眶,情不自禁地报以热烈的掌声。这其实不仅仅是掌声,更是信心和力量的传递。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涂文涛代表动情地说:“希望我们灾区能获得更大的支持,保证灾区重建任务圆满完成,使灾区的学生能在今年尽快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来自黑龙江省讷河市农技推广中心的全国人大代表谭志娟始终关注农村教育,她急切地说:“西部一些学校没有宿舍、没有床,很多一、二年级的小孩子每天翻山越岭去学校。真希望国家能加大教育投入,让孩子们住上寄宿制学校,安全健康地成长。”身着蔚蓝色民族服装的沈阳市沈北新区兴隆台锡伯族镇镇长贾常生代表也真心呼吁,希望国务院在“三农”问题上加大扶持力度,让农村更快地繁荣起来,让农业更快地发达起来,让农民更快地富裕起来,同时也让农村孩子更好地接受教育

  挑战和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听完报告后,代表们步出会场,信心百倍。“政府工作报告务实、惠民,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在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的投入进一步突破,振兴教育我充满期待。”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石羊哨乡李家村党支部书记傅锡和代表信心满怀。

  ■本报记者 刘琴 余冠仕